星期四, 21 11 月, 2024
茶與壺の物語

關於茶的保存與賞味期限

關於茶的保存與賞味期限
關於茶的保存與賞味期限

記得幾年之前,有一次品嘗到一款帶花果香的好茶,很是喜歡,於是捨不得馬上喝完,一星期喝他個一回便罷。豈知不到二、三個月,發現原本的花香已漸淡去,已不復原本的樣子,再怎麼換方式泡也是一樣,幾度思考與查詢資料之後,原來,是最佳賞味保鮮期的問題。


又記得幾年之前,泡了買回來剛焙完火不久的重焙火茶,興沖沖的喝下第一口,「哇賽!這啥?」那股濃厚的火味與燥感似乎已掩去該有的茶味;豈料三個月過後,被放生在角落的重焙火茶,有天想起了它的存在,再泡它一回,「哇賽!這啥?」那股溫存帶有點果香的味道,這是之前喝過的茶嗎?原來,是最佳賞味期的問題。

茶葉在製作的過程中,發酵、殺青、烘乾、焙火…等,茶師依據需求進行製作不同的茶品,每個步驟都緊繫著該茶品的最佳賞味期。

一般廣義來說,烏龍茶分為青茶與熟茶。發酵越輕的為青,發酵越重的為熟;焙火越輕的為青,焙火越重的為熟。

以青茶來說,為保存其香氣,發酵度較輕,焙火不重,但同時這代表著茶葉本身的含水量比較高,容易氧化變質,不易保存,因此在包裝上會以真空包裝加脫氧劑,減緩茶葉本身氧化的情況,但不代表完全不會變化。茶葉本身在製茶師認定完工的那一刻,即是認定該茶這一刻達到心中理想的狀態,進而進行包裝。幾星期轉運到消費者手中,開封後,尚是那個理想的狀態,但從開封起,氧化的變化就已經開始快速進行,若不在短時間內飲用完畢,幾個月後,你手中的這包茶,肯定不會再是剛開封時的那個味道,至於當下轉變的味道是好是壞,是喜歡是失望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
再以熟茶來說,為表現其茶質與茶韻,透過中度以上的發酵,來將香氣轉換為果蜜韻香;透過焙火來去除茶葉中的含水量,達到乾燥的程度,不易氧化,易於保存,但在存在氧氣的情況下,就算是真空包裝,不代表完全不會變化。
焙火後的茶葉,會帶著火氣與燥感,當下不易品嘗出其絕佳風味,因此發酵度與焙火度越高的茶葉,越是依靠製茶師的經驗與功力。中、重度焙火的茶,是不適合即飲的,必需開封等候幾個月,待火味與燥感退去後,才是它真正的面目。

因此,廣義來說,青茶是適合即時趁鮮的茶品,熟茶是適合保存收藏的茶品。但並非青茶就不適合收藏,只是在收藏前,必需要有好的體質,重點在於含水量;換個方式說,「烘」與「焙」是不一樣的方式,「烘」是烘乾,快速將表面乾燥;「焙」是慢速乾燥,從骨子裡把水份抽離。快速烘乾雖然茶葉本身表面乾乾的,但實際上裡頭還是含水的,長期在空氣中容易變質。因此要進行收藏的茶葉,如何透過「焙」的方式,取得好的乾燥度就很重要了。

至於如何分辦乾燥度與是否含水量高,適不適合收藏?個人是有一個方式,就是「放涼」。
常常有茶行老闆請人試茶,泡完茶後跟你說「這茶趁熱喝才香!」

為何要趁熱喝?
第一、因為茶湯熱時香氣易顯,香氣撲鼻。
第二、熱茶湯會弱化且麻痹你舌頭的味覺。

如此,你只會聞其香而難覺其味,點頭稱讚「好香!好茶!」。
你可以試著將茶湯放涼之後,再進行飲用,此時雖然香氣不顯,但茶葉本身的質、醇、韻都會完整顯現出來,如果茶葉本身乾燥度不夠,含水量高,你喝起來就會有一層水水的感覺。

最後,茶的品飲與收藏,並不是僅限於此,每個人的喜好有所不同,喜歡嘗鮮的,就留意茶葉本身的最佳品飲期,才能喝到你想要的那個最好的味道;喜歡收藏觀察其變化的,就要留意茶葉本身的乾燥度,小心別變質,必竟茶葉本身轉化的如何,應該只有天知道。

以上是個人的心得,供參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