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興紫砂一廠-圓珠壺-無款
壺名:圓珠壺/大輅椎輪
作者:高振宇 或 徐徐
泥料:拼紫泥/甲子泥/黑星砂
年代:80年代初中期
出水:獨孔
容量:約180 C.C.
製作:全手工
底款:無
把款:無
蓋款:無
圓珠壺是屬古壺型制,也是傳統陶手常用於臨摹的壺型之一,是相當適合練就功夫底子的壺型;八○年代後又多一個「大輅椎輪」的別名,起源於「大輅椎輪」的章款。
「大輅椎輪」(ㄉㄚˋ ㄌㄨˋ ㄓㄨㄟ ㄌㄨㄣˊ):大輅,古代大車;椎輪,無輻原始車輪。華美的大車是從無輻車輪的原始車開始的。比喻事物的進化,是從簡到繁,從粗到精。
高振宇與其夫人徐徐均師從顧景舟,而顧老是出了名的嚴師,因而高振宇學徒時期的底款印為「嚴師日課」;而夫人徐徐學徒期間使用「大輅椎輪」。因常見「大輅椎輪」此特殊壺款落於此圓珠壺型,因此後人有以此名來稱此壺型。
此壺無款,而當時製作此壺的作者有高振宇以及徐徐夫婦兩人(均於1982年師從顧景舟),但不知此壺為何者所製,需進一步比對工法方知。
高振宇,生於1964年的江蘇宜興,紫砂一廠知名工藝師高海庚(父)與周桂珍(母)之子。1982年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,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,接受嚴格而正統的紫砂技藝。1991年考入日本東京都武藏野美術大學進修,並遍訪日本各地名家名窯並學習。1993年取得碩士學位畢業,返國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,並創建中國藝術研究所陶瓷藝術創作研究室,是進代論代傳、師承、學識、道統、工藝與創作,均屬上乘的紫砂工藝中青代大家。
徐徐,生於1963年的江蘇宜興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之女,高振宇之夫人。1982年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,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,接受嚴格而正統的紫砂技藝。1991年隨夫赴日本學習陶瓷,曾和丈夫高振宇在著名陶藝家高橋紘教授處學習,廣泛考察日本名地區產區。1993年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。
後註:經資深前輩說明,此無款圓珠壺若落款的話,可能應該會是高振宇老師的「嚴師日課」。
後註二:資深壺友轉述,先前曾訪問過高振宇老師,高老師明確表示,在顧老授業期間,他所使用的章款是「嚴師日課」,而其夫人徐徐所使用的是「大輅椎輪」,所以大輅椎輪章款之壺品應視為徐徐的作品。
甲子泥,又名黑星土、黑星砂,是宜興一廠七零末至八零中期的官廠用土(約1976~1985),屬拼配泥的一種,也是宜興紫砂一廠拼配泥之始。因泥胎佈有黃色及黑色砂點而聞名,泥料配制批次多,色澤、泥質多少有所不同,並非只出現於甲子年。被台灣壺友稱為甲子泥,應主要為台灣常見於甲子年(1984年)。
由於七零年代一廠泥料使用量大,尤其是原礦的清水泥(紫砂純泥),但被認為泥料的質感不夠沉穩,變化少,且為了改善當時泥料的特性,便於快速且大量的製壺,因此開始研究以拼配泥的方式來製壺,也就產生了後來的黑星土(甲子泥),一開始在七零末試用,一開始藏家的反應並不好,像發霉的黑點,但想不到後來在八零年代中期之後,因其泥料的質感,與泡養後的變化均讓人相當滿意,色澤沉穩而飽滿,泡養後Q透溫潤,反而大受歡迎。
此泥大約主要於1976年至1985年間,大量使用於商品壺,包含了當時名家壺的用料,而1982至1985年之間正好是廠壺大躍進的精華時代,正逢其盛的甲子泥,讓當代的紫砂壺更具有其明顯的特徵與媚力。一直到了1986年之後,可能甲子泥已經配不出原來的樣子,或配製方式有變,便改使用所謂的拼紫泥了(其實甲子泥在一廠中,也是稱之為拼紫泥)。因此,甲子泥在宜興一廠的用泥歷史之中,是有其明顯的時代特徵與特色的,因同屬於拼紫泥,在白標期多少還是能見到紫泥料中帶有些微黑砂的特色。
泥料近照,同時也可以清楚看見壺沿上的工法。
蓋內工法。
壺內接底工法。
圈足工法。
壺底無款。
這把是茶說從老藏家那取得,一眼就看上,只是沒想到拿起來看屁屁卻是無款作品。有款求其真,無款求其善,這把我喜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