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24 11 月, 2024
茶與壺の物語

茶道之路,分說,不分說,不由分說

茶道之路不由分說
茶道之路不由分說

這不是在演霹x布袋戲。只是這句話很適合拿來下標題。

「分說」,乃解釋之意,出於,元·武漢臣《生金閣》三折。

茶道之路,分說,不分說,不由分說;吾茶道之行,解釋,不解釋,不用解釋…吾往矣。

茶道之路不由分說
茶道之路不由分說

吾愛喝茶,自始如是,是為何飲?是為牛飲。是因何飲?是因食膩。如是這般,今方了道。

人謂言:『喝茶可以油切、去油解膩…』『喝茶傷胃,會睡不著…』『喝茶不利於人體鈣質吸收…』『喝茶生津,清心散火…』

是說,萬物皆有其用才,滿溢均傷自己身。

茶之道,由茶、由壺、由藝,能修身養性,能滌塵去埃。

由茶,無論是台茶還是普洱,每一山頭地域的茶均有其性,有高山之清雅、山谷之私隱,台地之質韻。茶農依其性,依其季,操其藝而製成茶,均顯各自不同風采。由於每年的雨量與氣溫均有不同的變化,就算在同一個地區,每年用同一種方法製出來的茶仍然有所不同。因此,我們在喝到的每一口茶,均是當年天地四季所函養之造化。

由壺,無論是宜興紫砂還是手拉柸,從採土、陳土、風化、製泥、製壺、晾乾、入窯等工序,一支壺的形成是含天地陶土和工藝師十年學成的技藝及毅力,最後入窯燒成的結果。養土至少是算年份;一把全手工壺是工藝師以十年功底至少三至五天,每日十幾小時的成果;入窯燒成的機率,朱泥壺的燒成機率甚至不到六成,每把送到手中的壺,都是幾經關卡煅煉後的結果。

由藝,用心對待手中的壺與茶,以最適合發揮茶性與壺性的方式,無論是水質、溫度、茶量、壺質甚至是壺型與沖茶方式等,讓茶與壺發揮至最臻美的境界,這是種藝術。在泡茶的過程中,水煙裊裊,看著水氣在壺身慢慢被吸入或消散;等待,可賞壺之工藝,有如亭立之美人,亦有豐碩之瓜梨;出水的過程,可賞水流之氣勢,可有江河入海之滂薄,可有山谷細細之涓流,可不賞心悅目。而入杯的茶就可以立飲了嗎?這可不一定,以鐵觀音來說,剛入杯的茶湯,燙口、無味,待溫涼之後,茶韻方存,茶香方濃,熟果味沉,入喉方知後韻無窮。

現今的食物,無論路邊茶飲、餐館,有多少還保留食材的原味?為了滿足現代人的口感、味覺,加的何嘗不是香精、嫩精或重口味的香料等,有多少人還記得食物原來的味道?

一杯茶飲,無論加重糖或無糖,無糖就真的健康了嗎?

『我不要,這茶苦苦的!』

『這茶怎麼沒味道?』

家店親身經歷,有客人問到:『芋圓不應該是紫芋色的嗎?怎麼會是你們這種灰色的?』

那是商人為了「取悅顧客」加了色素的,你真的有看過芋頭是重紫芋色的嗎?

且不論茶之道能了解多少,但食物的原色原味,茶的原汁原葉,你還記得嗎?

每每看到倒出茶壺的茶底,一芯二葉,完整的原始葉片,感謝老天,我還記得且擁有這最初的自然味道,這一刻,我又知足了。

是言,此道之行,分說,不分說,不由分說!

 

趙莊朱泥三彎水平
趙莊朱泥三彎水平

上圖:原礦趙莊朱泥,2008年全手工製,水平蓮子壺。

 

趙莊朱泥四方菱
趙莊朱泥四方菱

上圖:原礦趙莊朱泥,2011年全手工製,四方菱瓣壺-孫和。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