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說見解:一把好的紫砂壺
一把正宗原料的中國宜興紫砂壺,便宜的千元初一把;上的了抬面的幾千元一把;小名家或名家壺,可能就要七、八千至幾萬元不等的價位。
同一種壺形,有的是幾百元,有的是幾千元,有的則要幾萬元。看在旁人的眼裡,直會問,有什麼不同,不就是長的一模一樣的茶壺爾?
到底是差在哪?
以來形制來說,茶說常將之分為日常合用、工藝與日用俱備以及純工藝創作三類。
日常合用,例如紫砂官廠的商品壺,均為模具壺,大量生產,其設計多適用於平時泡茶等之用。
工藝與日用俱備,例如官廠時期工藝師打版壺,名家創作壺等,多為全手工或模具擋坯,在合泡上手的前提下,展現不凡工藝手法或創作裝飾。
純工藝創作,即不考慮合泡、上手與否,純展示陶藝工法及藝術價值。
以茶說的觀念來說,「壺」者,侍茶之位。一把壺,若無法用以侍茶,或難以侍茶,則不稱為壺,而是為一藝術作品,為觀賞陶匠工藝之用。
紫砂壺之所以可以如此深入民間,除了它本身即為一日常用品之外,亦可透過平日泡茶而近距離賞玩、宜性、宜情也。此方乃紫砂壺所欲表現之真正的生活藝術。
紫砂壺之基礎,乃是「泥」,宜興特殊的紫砂泥礦,特殊氣孔,透氣性與侍茶性特佳,一把商品壺可在平日泡養之中,泥料在吸收茶油而漸漸獲得不同的變化,開始變的溫潤如玉,內斂而不華。
但一把好的紫砂壺,泥,只是基本,在於整體形式上,常見的說法,必需具備「精」、「氣」、「神」。
「精」者,乃精神也。所謂的精神,是壺體本身由壺底、壺腹至壺胸處一種向上展伸且飽滿的表現,例如人縮小腹、抬頭挺胸時,是否顯的格外有精神。
「氣」者,乃氣勢也。所謂的氣勢,是壺體表現的利落否?壺蓋與壺頸之銜接是否一氣而順暢,若壺處該展未展、該彎未彎、細節未到位者,氣勢整體表現即略感氣勢不足。
「神」者,乃神韻也。壺之神韻,在於壺型的表現,例如綴球壺在於表現圓球堆疊般的壺體,是否表現到整體「圓」的體現;花貨則是否將之具神擬出。
但此,均僅說明紫砂壺本體之三要。
以此朱泥思亭壺來說,由飽圓壺體為主,向上延伸了精神,處處飽滿。
壺頸與蓋銜接無礙,三彎流嘴秀氣而曲弓有勁且弧度優美順暢,唯可惜的是壺把在比例以及氣勢的延續上差了些,與流嘴無法一氣呵成。
此外,茶說則認為,除該本體三要,仍需具備「魂」。
「魂」者,乃用壺之表現也。
壺之魂,始于入水,活于侍茶,終于出水,得一香茗。
一把好的紫砂壺,在入水之後,即開始展現活絡其特殊的侍茶性,吸收多餘的熟湯之氣,體現茶之原香原味,乃至於出水間的俐落、明快,無論是涓涓君子,還是豪邁俠客,一池碧黃落定,乃壺之魂也,亦可以說,這方是此壺之個性。
因此,若一把紫砂壺少了伺茶性與出水時的俐落明快,或是水歪蓋漏的,就像一個失魂落魄的身體,空有「體」而已;而一把紫砂壺若空有一身絕藝,卻被奉之高閣,久之,亦易闇然失魂也。
其實,每把紫砂壺除了以上較客觀的看法之外,當然也有其它較主觀的看法,必竟每個人的審美觀、取壺經歷與喜好不同,此處好壞並非如終一是,客觀的看法主要常用在於投資收藏,主觀則用於宜情宜性。必竟玩壺、藏壺,修身養性的是自己,並非在於他人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