壺名:鼓腹逸公壺
作者:一廠陶手
泥料:年糕土
年代:80年代初期
出水:網孔
容量:約170 C.C.
底款:陽羨紫砂
把款:無
蓋款:無
紫砂一廠80年代初期的中品光貨商品壺,屬仿古壺型制,這類仿古壺型多製作於1980年代初期,如逸公、思亭、梨型壺、孟臣…等,常見泥料如內紫外紅、年糕土等,多為中小品。
年糕土,常見於80年代初期,一廠短暫性存在的泥料,大約在1970年代末期至1985年左右,其泥料發色介於清水泥與紅泥之間,泥性重,不適合製作大壺,因此以小品壺居多。年糕土其泥質細膩、緊實,具厚重感,泡養後泥色溫和發潤,摸起來如膏似脂,如年糕般的色資而得人喜愛,泥料因窯燒溫度高、低不同而呈現偏紫或偏紅。
泥料近照,相當的細緻溫潤。
蓋面與蓋內。
壺口修飾。
三四三網孔出水。
壺內照,跟水平壺相同的作法。
壺底圈足。
落款「陽羨紫砂」。
「陽羨紫砂」章款,僅見於80年代初期,與「宜興名壺」章款同時期,屬於80年代初期,因兩岸政治立場而不落「中國宜興」四字章的過渡用章,是具有時代性的特殊章款之一。
註:陽羨,為宜興古名。
後續,茶說從藏家處將此壺收來時,它是長下面這樣。壺把處編織上精美的繩結便於拿取不滑手,並編有一繩結連繫壺鈕以防落蓋。此多見於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台灣早期藏家的用壺模式,此類壺把編織法現已不多見。但基於檢視茶壺的完整性與考量未來的養壺美觀,茶說必需通通拆除,光拆除此編織就花費不少時間,更何況當時編織時所費的心力,當年藏家愛壺的心,尤此可鑑。
曾有壺友透過光譜儀檢測分析泥料元素,其鐵質含量約在10000~13000ppm之間,與80年代之前的紅泥接近(80中後的紅泥鐵質約6000ppm左右),故應屬紅泥系(紫砂清水泥鐵質含量約在4700-6300ppm之間)。
關於年糕土的由來並無實際的考證,大致上分為「原礦」與「拼配」兩種說法,各執其一,茶說在此就不多說明。目前所知被歸例為年糕土的泥料有兩種,一種是泥料中有黑色粒點的年糕土,一種是沒有黑色粒點的,其中帶黑色粒點的年糕土,其鐵質高達16000~17000ppm,且帶錳元素,則應為拼配料(紅泥不含錳),因此原礦與拼配的說法可能都是對的,但廠裡並沒有「年糕土」這名稱,而台灣壺友所稱的年糕土,可能分別包括了80年代初期兩種相似泥質但卻不一樣的泥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