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慧記者對汪寅仙的採訪問答實錄
劉慧:汪老師 您好
汪寅仙:你好
劉慧:可以這麼說您是第一個走進我們節目的大師級的人物。一般人都感覺大師的生活,可能跟平常人的生活不一樣,是這樣嗎?
汪寅仙:其實是一樣的,不會不一樣 。
劉慧:您平時都做些什麼呢?有什麼興趣愛好?
汪寅仙:平時我在家裡一般來說,早上喜歡鍛煉鍛煉身體,另外有時間我還要搞一些創作。
劉慧:您現在還在搞創作 。
汪寅仙:我還搞一些創作,的時候也弄弄園子,搞搞花什麼的 。
劉慧:我看見您的家很漂亮,特別是外面那個小花園特別有特色。有人說紫砂是一門大器晚成的藝術。您到了50多歲的時候被評上了大師。您覺得這是早了還是晚了?
汪寅仙:應該怎麼說呢,就是說這次評比中國工藝美術大師,作為紫砂廠來講一共是評了7位。作為我來講還算是7位裡面最年輕的 。
劉慧:已經算是最年輕的了 。
汪寅仙:我是最年輕的 。
劉慧:那最高的有多大年紀 。
汪寅仙:最高的像顧老已經過輩了,現在健在的就是蔣蓉啦她有85歲了
劉慧:85歲了 。
汪寅仙:她也是跟我同一屆評上的 。
劉慧:那麼您是怎麼開始紫砂生涯的 。
汪寅仙:我呢就是說怎麼開始的呢,因為50年代我是1956年進廠的,那個時候我在丁山小學還在讀書。在學校裡讀書的時候,看到紫砂廠,那個時候還不叫紫砂廠,就是剛剛合作化,那個時候把紫砂的一些作品,拿到我們學校旁邊的操場上面做一個展覽。這次展覽我看了以後很振奮,因為我的家庭出身也是搞陶瓷的。但是我們家搞的陶瓷,就是一般的日用陶瓷,大缸啊什麼的,建築陶瓷衛生陶瓷也都做過。但是就是沒有見過這樣的藝術陶瓷。小時侯看到紫砂的一些小茶壺啊瓜果啊。就放在我們大操場上展覽的時候,我就說我將來能夠搞這行多好。
劉慧:一看就喜歡上了 ?
汪寅仙:一看見就挺喜歡的很振奮,後來我小學畢業以後,那一年正好紫砂廠招收第二批學徒。我知道這個資訊以後,就積極要去報考這個學徒班。
劉慧:學徒班學了多長時間 ?
汪寅仙:我學了三年 。
劉慧:學徒班是三年 ?
汪寅仙:學了三年,當時進廠的時候也做一些簡單的考試。比如說給你一塊泥巴。你怎麼樣做成圓的怎麼樣做成方的。另外呢也搞一些書畫。就是說畫了一個《喜鵲登梅》。
劉慧:還要畫畫 ?
汪寅仙:那時侯一個老藝人現在來講也過輩了,出了一個畫稿在黑板上,給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臨摹,另外呢也做了一些口試,你為什麼要來學紫砂,就是一些簡單的考試吧 .
劉慧:當時考的人多嗎 ?
汪寅仙:考的人有30多個 。
劉慧:都是小孩 ?
汪寅仙:我報考的時候年齡最小,我是虛報了年齡去的,當時我虛歲只有14歲,我還不敢多虛報,就多報了一歲。報了15歲去考。大的大概比我多五六歲,(大)三四歲五六歲都有,有的是初中畢業,有的是小學畢業 。
劉慧:你們當時那一批有多少人考上了呢 ?
汪寅仙:實際上去考的人大部分都考上了,因為只是做一個簡單的考試。主要是你為什麼要來做紫砂,我覺得問得挺有意義的,現在回想我當時講,從小我就聽到紫砂是中華聞名的陶瓷我是很嚮往的。
劉慧:宜興是個陶都,自然在宜興做紫砂的人就特別多,但是能稱得上是大師級的人,只有很少的幾個,您覺得您的長處在什麼地方?
汪寅仙:要說起長處,我也不是有多少特別的長處,但是我就是喜愛這門藝術,我進了廠以後由國家級,就是國家命名的老藝人來培養我們的,從技術上培養我們。
劉慧:當時是誰呢 ?
汪寅仙:我剛剛進廠的時候老藝人叫吳雲根,後來到了1958年的時候又跟了朱可心,朱可心在做花貨方面,也是名望很高的一位老藝人,跟了他以後主要是按照他的特長,來學習他的門類,另外我在工廠裡不僅在技術上,得到了老藝人的指導,另外工廠裡也培養我們參加,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進修培訓,在這方面對我來講,不僅在做的方面有提高,另外從理論上來講也得到了提高,還有一個在工廠培養我們的時候,我們也是拼命在學的,另外還有一個機遇在裡面,我覺得我們是有機遇的,特別是遇上改革開放的機遇,對我們來講鼓勵是特別大的。
劉慧:紫砂藝術素有“方非一式圓無一相”的古訓,您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?
汪寅仙:是這樣的,因為紫砂的造型千姿百態,方的話你講方的什麼叫“方非一式”,方有八方 六方四方,所以“方非一式”,方有好多種還有大小還有高低,所以說是“方非一式”,“圓無一相”圓的東西更加多了,有胖一點的有瘦一點的,有大一點的 有小一點的,有下面大上面小的有下面小上面大的,都有所以說類型是各種各樣,這句話來形容紫砂的造型,確實是很貼切的,說明紫砂不僅門類多花樣多,造型是各式各樣的 。
劉慧:聽了您的介紹,我對紫砂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但是我對紫砂沒有什麼研究,也不懂得怎麼樣去欣賞一把壺,現在我們就以您剛才拿來的供春壺,以這個壺為例,我們應該怎麼樣去鑒別它或者欣賞它?
汪寅仙:這個壺我講給你聽,這個壺實際上是我們老祖宗,就是說它是由明代開始萬曆年間,紫砂有歷史記載的第一件作品,就是從供春開始的,那麼供春壺是怎麼樣命名的呢,實際上這個裡面講起來,還有個故事在裡面,因為過去吳頤山在金沙寺,我們宜興有個金沙寺,在讀書他(供春)是他的書童,他有時間在閒暇之餘就照著傳說,照著銀杏樹的瘤捏了這把壺,所以這把壺像銀杏樹的瘤,它高高低低,它的癰結實際上就是,從瘤的高高低低上來變化的,這個壺比較自然,一個它有歷史價值,還有一個紫砂有花器實際上是從它開始,也可以說是歷史上比較早的一件,另外像這些地方怎麼樣來品它呢,像這些地方都留有我的指紋在上面,這就有這種手感有手捏的味道,還有一個它的造型古樸很古雅的,這裡面還有“供春”兩個字,這是一個比較古樸的造型,但是這個裡面手工的味道,要細細地看才能看得出來,它實際上這個裡面,樹皮的裂紋都做出來了,這個地方手捏的一塊一塊捏上去的,都可以看得出來指紋在上面。
劉慧:您有不少作品是在全國獲獎的,那麼您自己最滿意的一件是什麼?
汪寅仙:這件作品應該講,還是我挺滿意的一件作品,因為整個這把壺線條非常流暢。
劉慧:這叫什麼壺 ?
汪寅仙:這叫“曲壺”,歌曲的“曲”,為什麼取它叫“曲”呢,因為它有像音樂的旋律在裡面,等於這把壺是用一條線來貫穿,非常柔和的一個造型,你看它也沒有斷線的地方,每一個線和面都有變化的,從這面看這個裡面的線,線條非常流暢像一隻蝸牛,實際上這把壺來自於蝸牛的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