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28 12 月, 2024

十年尋壺記

十年尋壺事

二零一一年一月,日子過的安然平順之下,老大在公司買了茶葉供員工沖泡,就這樣的一個偶然機會,讓我想起小時候那股茶葉沖泡滋味。我是南投人,從小就生活在那八卦山脈下的南投市區,鄰近的茶葉產區就有松柏嶺,鹿谷也不算遠,自然生活中便與「茶米茶」有所交集。只是現今的茶葉以高香生茶為主,發酵度輕,與記憶中的那杯深紅茶湯韻味完全不同,我是個念舊的人,當然就有種想找回兒時那股回憶的念頭。

老爸是個針車師傅,在雲林斗六是自營的針車行,記得小時候常跟老爸東奔西跑的修理針車,無論是在客戶工廠、民家、親朋好友間,都幾乎少不了那股茶葉沖泡的滋味,還記得老爸提過:「你那個鄰居某某阿叔,玩茶壺玩的很熱衷。」我心想…茶壺很好玩嗎?那個年代似乎有股熱潮,只是我年紀小還不懂。

我是八零年代的小孩,也是宜興紫砂壺在台灣正瘋狂的熱潮時期,只是我從沒去注意到當年的紫砂壺熱潮,只記得那是家戶客廳、工廠會客室、公司辦公桌上一定會出現的必備品,大人一邊泡茶一邊都會說這茶是哪來的,阿里山的、鹿谷的、松柏嶺的、一斤要多少、阿里山茶沖泡的泡泡多…等,我仍依稀記得那口微苦卻喉韻甘甜的滋味,以及主人家顯擺著茶葉價格與來源的自豪,但…從沒人提到茶壺。

我仍然是個念舊的人,尤其是對於老舊物品所散發出的韻味,有種特別的愛好,總覺得它們身上有著不同的歷史故事,我最愛歷史故事了,尤其喜歡從物品身上去挖掘出屬於它的故事。

我依然記得老爸跟我講過那個鄰居阿叔的故事,好奇那屬於大人的茶壺遊戲,有了好茶也必需有好器具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其言甚是。我在網路上搜尋了關於紫砂壺的關鍵字,也上了奇摩拍賣搜尋是否有所謂的泡茶利器,原來,這是個無底深坑,也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故事,開始試著了解「紫砂」是什麼?哪裡做的?紫砂一廠、二廠、工藝師?一整個就是像個充滿好奇味道的謎霧。

一開始,我便在奇摩拍賣上買了幾把看的順眼,泥色看起來沒那麼奇怪的紫砂壺,大約買了五、六把左右,也走訪在台南的玉市之間,但都只是逛逛;也開始在當時有名的T4U茶藝論壇註冊,大量閱讀論壇裡紫砂相關討論文章,並嘗試發表詢問手中所有物的好壞。而對於我所發表詢問手中紫砂壺的結果,當然得到的結論都是刀刀落下鏗鏘有聲,前輩們也在文章多次提到「多看少買,多上手」,頓時心情帳然若失,於是我暫時停止在拍賣網與各類文章間如瞎子摸象般的知識索求,但我不是放棄,而是決定找個論壇中能信任的店家,親自造訪。

「秀林茶莊」,我在論壇中讀過林大哥的幾篇關於紫砂的文章,不僅文情並茂,附圖解說,從文章的回應中獲知其觀點、描述都有壺友們相當程度的支持反應,更重要的是,其店址正位於嘉義市,我高職就學三年的老地方,再熟悉不過了。該年十月初,我便來到秀林茶莊尋求紫砂之道。

莊主林大哥,是個好心人,聽了我的描述,便語重心長的框正我的認知,不厭其煩的開始說著宜興紫砂的由來、道統與延續,以及其不可抹滅的歷史傳承與地位。就這樣,林大哥把我拉回了問題的重心,當天雖然不過才一小時左右的談話,卻形成我走上紫砂收藏這條路很大的一個轉戾點,我似乎找到了方向,也許當天有種被念到臭頭的感覺,但也是句句如佛家戒板般的警惕著我這位新入紫砂界的迷途者。往後幾年,我常常來到秀林茶莊找林大哥,他也如哥哥般的待我,他帶我看了他藏量驚人的倉庫,述說著90年代紫砂一廠末期他經歷過的的故事,這裡面包含著兩岸紫砂界的心酸血淚,這裡一箱箱紫砂裝著的,都是那年代的心酸,而那個年代,我也正在嘉義求學,秀林茶莊建立的那年,我正畢業於嘉義,有種陰錯陽差的感覺。

二零一二年的年中開始,我因工作之便,開始在自家伺服器主機上架設名為「茶說壺途」的網站,因為我的記性不好,無法記住許多歷史故事與紫砂壺的細節,便藉由網站來幫我記住這每把壺的故事與細節,同時分享我自己收藏紫砂的見聞。

記憶來到二零一四年,由於Facebook(臉書)的盛行,使得傳統論壇開始勢微,是年二月,一個台灣紫砂界具有重要里程碑的臉書社群「紫砂春秋」由小壺(伍高震)建立,後交由歐昱言教授等人管理,這是個將紫砂資訊集中且完整線上公開化的一個重要轉戾點,因為臉書的群體效應,幾乎台灣檯面上的紫砂資訊短時間內大量湧入,包含過往紫砂難以獲知的市場歷史、廠壺照片、真仿辨別資訊、名人藏家…等,一時之間群英匯聚,熱鬧不已,我也在這個社群中認識了不少台灣重要的藏家與教授級的人物。而紫砂春秋中,尤以推動「章款識別」為紫砂識別中很重要卻也容易被乎視的一環為主要認知,更強調紫砂識別「型、款、工、窯、泥」五要素缺一不可的概念,只是章款對於新手來說,是比較容易上手辨識的。印象中,當時五、六零年代的水平六字章系列相當的混沌,小壺前輩不藏私的將章款識別法告知,頓時有種看到曙光的感覺。也正因為此,加上紫砂春秋中內含大量清晰廠壺照片資料,也興起了我留存章款照片並建立章款查詢系統的念頭,當時提供我最大章款資料奧援的,便是聚水堂的攸哉(吳孟政)前輩。

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當年一個神秘的臉書帳號「督咖」,因如火眼金睛般的真仿辦識能力,直接在留言處直言真仿,幾個月以來引起有心人的不滿,並揚言不利相關人等,造成不小的風暴,直至當年十二月底,黃國堯兄正色厲聲並於警局備案為止,才算結束長達半年的紫砂春秋督咖事件。

早期壺事典貳
早期壺事典貳

二零一五年三月,另一個具影響力的紫砂社團也建立了,是為「早期壺事典-貳」,同時亦由五行圖書出版了同名書籍,此社團主要是以下港人(呂麒麟教授)為主的台灣紫砂界知名人士,包含吳永吉、標準壺(吳伯泉)、小壺(伍高震)…等前輩們,所編撰的早期壺事典貳一書為主要理念中心,是一個主要以探討紫砂光貨為主的社群。我借由取書之便,拜訪了同居於台南的呂麒麟教授,只記得當天相當的緊張,因為我是個不太會聊天的人,搞的比考研究所或求職面試還緊張,記得當天在呂教授家裡,我們聊了許久,聊了紫砂的系統、工法結構,求教了辨識技巧、方法…等,不愧為正職教授,善傳道授業解惑令人受益良多;記得當天他泡了濃岩茶給我,不知是我喝不慣濃茶,還是太緊張,回家馬上就拉肚子。也幸於此社群,我結識海內外諸多同好,共同線上探討水平光貨,我也是在這裡才真正把紫砂水平光貨習得七成把握。

同年五月,台灣紫砂界最具美學與紫砂製作基礎的小壺(伍高震)前輩,亦於臉書建立了「紫砂工藝陶」社團,其範圍包含了廠前紫砂工藝的研討,因為小壺前輩也是五行圖書,「早期壺事典-壹」的主編,主要編撰範圍即廠前至紫砂古壺,因美術學科出身的小壺前輩,在八零年代中國開放後,即赴宜興當地,鑽研紫砂相關造壺知識與工法,其對王寅春與顧景洲二老的美學與技術工法有著相當的推崇與研究,是主編該書的不二人選。

同年八月,主編「早期壺事典-參」的標準壺(吳伯泉)前輩,亦建立相關臉書社團,其主要網羅的範圍包含紫砂工藝廠的花貨,由於八零年代開始,紫砂工藝一廠的生產項目即以花貨為主,範圍相當的廣泛,不僅參與生產的工藝師眾多,開發生產的花貨樣式數量也相當驚人,故必需常於兩岸之間頻繁往來,頗耗心力。

該年早期壺事典貳的出版,是這年代紫砂界的一大創舉與躍進,因為紫砂一廠主要生產年代是五零至八零年代,均是兩岸關系處於迷霧之中難以探及的年代,編撰的前輩們必需從大量的實物資料數據中,探尋其線索脈絡,以建立系統,也幸於台灣當年瘋紫砂,將大量的紫砂壺透過各種管道進口,並留在台灣,書中內容雖無法臻至完美,但將幾十年紫砂工藝的演進、結構、工法等系統化,幫壺友們畫出這頭大象的輪廓,實集眾人之力而成眾人之事也。

可惜的是在二零一六年底,某日晚上看到基隆陳大哥在臉書發的訊息,甚為震驚,馬上發訊息向呂教授詢問,經呂教授求證後證實,小壺前輩因心肌梗塞驟然離世,紫砂界如失巨柱。記憶中,我在一進紫砂界不久即知曉小壺前輩,他相當的活躍於紫砂界,也獲得許多人的推崇,可惜我與小壺前輩的交集並不算多,但他在論壇與社群上的文章,我都會再三閱讀,對我來說,他真的是如上帝般的存在。更有幸在二零一三年一次的論壇活動中,能獲得他的贈壺,該壺也是讓我一直珍惜到現在,意義相當的重大。

小壺贈壺 三足雲肩如意

此後至二零一七年之間,臉書各紫砂社群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,群組們各據山頭一方,紫砂交易非常熱絡,當然也常見各種大小爭議,此間不再贅述。這期間兩岸紫砂亦是炒的熱鬧非凡,無論是廠壺還是新人陶手,兩岸交流熱絡,拍賣場話題不斷。我依然是常到嘉義秀林茶莊找林大哥,也在這裡認識了丁山方彩娣、方曉麗姐妹和其作品,同時也見識到中國紫砂市場,大手筆收購台灣市場紫砂廠壺的熱絡,秀林存量上萬把,一箱一箱的廠壺也隨著時間推移,短短的時間內,即消失在倉庫之中,而我這小資族有幸且有能力留下的,也就那幾十把。

後來,更被友人誘騙加入「那些年我們一起收藏的壺」社群擔任管理員,實則是進入更深的紫砂深淵,我的主要學習範圍從八零年代後的廠壺,往前拉到了七零、六零甚至廠前,同時為了獲得且上手更大量的早期資料,可憐到開始變賣紫砂家產,只為了在不同年代的紫砂壺中,挖掘到屬於那個年代的寶貴記錄,也印證當年林大哥對我說的:「要適時流通你手上的藏品,你才能獲得更多。」同時也讓我見識到,小至小吃店,大至印刷廠老闆,有熱情,有毅力,不論年紀,各個都是深藏不露的狠角色。

如果你有本錢,你可以見一把收一把;如果沒本錢,你就去蕪存菁,只要是真品,都是收藏的好方法。

二零一八年六月初,怕陌生且不會聊天的我參加了第一場壺聚,來自新加坡的好友湯兄一家來到台南,同呂教授、梁姐一家同歡相聚一起聊壺談茶,令人相當懷念的第一次,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。

時至二零二零年初,因為國際疫情的關係,全球市場冷淡,紫砂當然也不例外,近幾年已經從熱絡、炒作漸漸進入理智與冷清,除了底子厚的藏品交易,其身價仍然可見水平的維持外,一般品估計已降了四成水平,這也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,當然唯有氣長的人才走的遠,有興趣與熱情的藏家依然有著一股愛好紫砂的熱忱。可惜的是,同年八月,「早期壺事典-貳」社團也戛然而止,埋藏於江湖風塵之中。

如今這十年也就這樣過去了,壺界的人事物仍不停推移、變動,逝者已遠,其情長存,紫砂壺仍然在藏家間不停流轉,有種「人世不過數十載,壺中歲月幾多長。」的感慨。幾年前我就一直想著十年的時候一定要來寫篇這十年的尋壺事,記錄這十年之間我在紫砂界所遇上的人、事、物,原因不意外的就是我記性差,希望借由這十年的回憶來記錄這十年的點滴。未來,當然茶還是會繼續喝下去,壺還是繼續寫下去,我是小資族,錢少、事多、人懶、進度慢,不過總有一天也是會累積到一定的量,就看看自己下個十年能記錄下多少。

 

茶說壺途  記錄於 2021年1月  台南